爱国主义宣传中心以无资金!

低价六十万出售本站并同价出售多个著名网站(首页底部)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民众心声

中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2015年可能将达到1.08套

作者:
字体:
发布时间:2013-04-14 19:04:03
来源:

/

  (制图:张芳曼)

/

  我们究竟缺不缺住房——

  住房:总量充足,区域性短缺(民生视线)

  (本报记者 王 炜)

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,比上年名义增长16.2%(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.9%)。其中,住宅投资49374亿元,增长11.4%,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.8%。图为广州临江大道旁的一处新住宅楼。(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)

  似乎每个人都在抱怨没有房子,大城市居不易,漂泊在“北上广”,很多人都在为难以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发愁。

  似乎每个人又都不缺房子,提起故乡好,很多人都会说“老家空着房子没人住,房价又低,不如回去算了”。

  我们到底缺不缺房子?

 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答案却莫衷一是。所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,目标都是平衡供求关系,从而促进市场稳定健康。如果连基本的住房需求都不清楚,难免影响政策的效果,造成资源浪费,甚至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。摸清住房需求的“底数”,正变得越来越迫切。

  户均1.02套房 总量告别短缺时代

  ●到2015年即“十二五”末,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可能会达到1.08套。就全世界经验而言,户均拥有1.1套住房以后,住房市场的峰值就会到来

  十几年前,人们住地下室、住筒子楼、与另外一家合住一套房子,几乎每个地方、每个人都缺房子。如今,至少在总量上,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
  数据显示,1998年我国实施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,住宅投资保持快速增长,住房供给快速增加。1998年到2012年,我国城镇住宅投资额由4311亿元增加到5.7万亿元,年均增长20.4%;住宅竣工面积从4.8亿平方米增加到10.7亿平方米,年均增长5.9%,15年来我国累计住宅竣工面积达104亿平方米。

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,房改以来大规模的住房建设,使我国住房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数据推算,目前全国累积的存量住房约179亿平方米、2.2亿套。按照当年常住人口家庭来算,户均约1.02套住房。

  央行调查统计司的有关研究也显示,1991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住宅竣工套数约为1.4亿—1.7亿套,以1990年城镇居民住宅存量为8000万套计,当前我国城镇住宅存量约为2.2亿—2.5亿套。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数为7.12亿,以2011年城市户均人口数(2.87人/户)计算,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数已达到2.48亿户。因而,估算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套。

  “到2015年,‘十二五’末,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可能会达到1.08套。就全世界经验而言,户均拥有1.1套住房以后,住房市场的峰值就会到来。”任兴洲说,“中国住房最短缺的时候已经过去了。”

  有业内人士认为,上述这些估算可能还是低估了目前的存量房水平。由于房屋登记制度不完善,大量房改以前单位分配的公房和小产权房没有进行有效登记,如果算上这些住房,存量房的数字可能更庞大。

  不仅户均拥有的套数在增加,房改十几年以来人均住房面积也快速增长。今年两会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,到2012年底,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.9平方米。这一数字比1998年增加了14平方米,年均增加1.1平方米,远高于房改前(1978—1998)年均增加0.6平方米的水平。

  任兴洲表示,虽然户均拥有住房已达到1套左右,但如果计算带厕所厨房的成套住房,这个数字就下降到0.72套。因此,下一步住房市场除了数量型发展,更要注重提高住房的质量和舒适度。

  也有专家指出,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,未来10年到20年,住房需求仍然十分庞大。这其中既有城镇外来人口的首次置业需求,也有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,从这种动态视角来看,或许中国的住房还将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状态。

>更多相关文章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爱国主义宣传中心以无资金,不得已六十万出售本站。(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,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 。)
《热爱我们的祖国,让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。》---(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,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 。)
人民商场网、人民商城网出售、关帝庙网(中华军事网)出售、北京民心网、华语新闻网出售、国民新闻网(国民网)出售
爱国宣传中心资金紧缺,欢迎各界爱国人士捐助。华语社收款地址:中国工商银行(621226 1717005970049)杨志强收
本网站发布宣传文稿,(网站首页)每篇文章宣传费伍百元,欢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文 邮箱:903238507@qq.com
中文网官网:原《中华新闻网》- 官网。版权所属单位:北京市华语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:91110105MA005MBT1R.
Copyright@2012-2032 中文网官网(中华新闻网)联系电话:17611656736、17071410443 All Rights Reserved
北京华语社: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225号 华语社邮箱: 903238507@qq.com 微信号:zhonghuaxinwenwang
北京市华语社新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八路1区1号,原办公电话:010-56184148因迁址无法使用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-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-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
北京华语社与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(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)主办 工信部:京ICP证1606765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