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或修订法律将献血年龄延长至60岁
本报讯(记者 汪红)我国将首度修订“献血法”,目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启动修法调研工作,并已形成专家建议稿。记者昨天专访了专家稿主要起草人、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、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时获悉,专家稿有6大变化,其中包括将献血年龄延长至60周岁、每次采血量提高到400毫升、两次采血间隔缩短至4个月等。
孙东东教授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于1998年实施,仅24条,内容粗糙,且有诸多法律漏洞。
目前随着大量人口拥向大城市,导致大城市用血量猛增,加之目前献血的主要人群是大学生、农民工和军人,血源单一,导致大城市的血库频频告急。卫计委已将该法修改纳入2012年部级修法调研计划,专家建议稿共80条,对现行“献血法”作了较大修改。
据统计,我国的人口献血率仅为8.7‰,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‰的基本标准。
修法亮点
■变化一 一次采血量提至400毫升
现行“献血法”第九条规定,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,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,目前大多数人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。
孙东东教授说,按国际惯例,每次采血量应为400毫升,这个采血量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,血容量通常一两天就能恢复。而且,有研究表明,一次采血量在100毫升至200毫升,人体的反应会较大,而一次采血400毫升,反而能激活人的造血能力,人体的反应也不如100毫升时大。
■变化二 两次采血间隔缩至4个月
现行“献血法”第九条规定,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。对此,孙东东教授说,专家稿建议,两次采血间隔应与国际接轨,美国和欧洲国家基本上规定的两次采血间隔都是3个月,建议将我国两次采血间隔缩短至4个月,特殊血型,如RH阴性血的人,可以间隔为3个月。事实证明,这对人体健康也不会有影响。
■变化三 将采浆站划归食药监总局
孙东东教授说,按现行“献血法”规定,无偿献血采集的血液,只能用于临床输血使用。而采浆站是商业运作的,血液分成血清和血浆两部分,血清主要是水分和抗体,血浆包括细胞成分、蛋白质等。
采浆站采血后需先进行分离,然后将血浆卖给生物制品厂,用其制成人血白蛋白、球蛋白等生物制品。这些制品目前严重短缺。
孙东东教授说,很多经济落后地区,采浆站几乎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小金库。但很多采浆站管理非常不规范,采血安全很成问题,易感染艾滋病等。
现行“献血法”对于采浆站管理规定模糊,为此专家们征求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,按照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,建议将其作为血液制品原料基地,划归血液制品生产机构管理,对血液制品生产机构终极监管者应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。
■变化四 献血年龄延长至60周岁
现行“献血法”第二条规定,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。
这次专家建议稿把法定献血年龄提至男女都为60周岁。孙东东教授说,国外的献血年龄大多是至60周岁,有些国家甚至为65周岁。
一方面,目前很多无偿献血志愿者,都是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达到一定层次的人,很多都是成功人士,这些人有社会责任感,开始想回报社会,但年龄相对较大;另一方面,献血年龄延长至60周岁也符合现代人的健康情况。
■变化五 无偿献血一年内 医保报销增20%
在激励机制方面,现行“献血法”只规定,无偿献血后一年内,献血者本人临床需要用血时免费,其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,免费或减少费用。
孙东东教授认为,这样的激励机制吸引力不大,很多人都认为,自己及亲属一年内需要输血的概率较低,献血积极性不高。
专家稿建议,应在保留现行“献血法”的激励机制基础上增加激励内容,规定公民自无偿献血之日起一年内,在就医时提高20%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。这个激励很实惠,每位献血者都能够享受到。
■变化六 医生有义务动员患者自体输血
孙东东教授说,专家建议稿专门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宣传、动员符合自体输血适应证的患者术前自身储血、术中术后自体输血;择体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方式应当以自体输血为主。
孙东东说,人体每输血一次都相当于一次小型器官移植,因为用别人的血会产生排异反应。目前,除了北京等八个省市将自体输血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内,多数省市自体输血都不报销。而自体输血因为要进行过滤、净化等技术处理,一次费用要一千元左右,患者不愿选择。
同时,很多医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不愿主动告知和动员。
责任编辑:贺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