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国主义宣传中心以无资金

不得已出售本站和多个著名网站(本网站首页底部)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民众心声

网络暴力害死人、国家应严厉监管!

作者: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2-04-26 08:10:58
来源:

     华语社:近日,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,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、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,包括新浪微博、抖音、百度贴吧、知乎等,要求这些网站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、实时保护、干预处置、溯源追责、宣传曝光等措施开展全链条治理。

 

 

  中央网信办开展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

  据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,此次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对网站平台提出了具体整治要求,主要包括:

  建立健全识别预警机制,进一步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;

  建立健全网络暴力当事人实时保护机制,调整私信功能规则,建立快速取证和举报通道,加大弹窗提醒警示力度,加强重点群体救助保护;

  严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扩散,及时清理处置涉及网络暴力的评论、弹幕等内容;

  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、机构和网站平台处置处罚力度,针对首发、多发、煽动和跟风发布等不同情形,分类处置网络暴力相关账号,连带处置违规账号背后MCN机构,严肃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网站平台,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;

  强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导,及时公布典型案例处置情况,推动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友善评论、理性发声。

 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要求,重点网站平台要按照统一部署,结合平台特点进一步细化明确目标要求、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,抓好任务落实。中央网信办将组织督导检查,对于落实不力、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,采取严厉处置处罚措施。

  网络暴力:需彻底治理和铲除的“网络毒瘤”

 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,在给人们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,网络暴力也在不断滋生,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深恶痛绝的“网络毒瘤”,亟需彻底治理和铲除。那么,什么样的网络行为属于网络暴力?来听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的解读。

 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:网络暴力一般来说分为几大类别,比如对某一个事实的捏造,它造成的损害就是公民个人、网民个人的人格权利的损害,或者对一些相关的企业捏造谣言,可能会构成损害相关的商誉;第二类直接是辱骂类,比如对一些个人,在一些事件中出现的人物进行辱骂,这可能涉及侮辱罪或者寻衅滋事罪,主要侵害的是公民的个人权利;还有一些就是所谓的“标题党”,包括断章取义、“带节奏”“扣帽子”;还有一种,在网络暴力中一般伴随着人肉搜索,按照这个就涉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。

  网络暴力侵害事件屡现 受害人权益频受损

  其实在每个人的网络经历中,都或多或少地亲历或遇到过类似的事情。来回顾两个近两年影响较大的网络暴力事件。

  浙江杭州“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”案:

  网络谩骂致当事人失业抑郁“社会性死亡”

  2020年7月,谷女士到小区快递点取快递时,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。郎某某与何某某编造“富婆出轨快递小哥”的对话内容发至微信群。之后,上述偷拍的视频、捏造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被他人合并转发,并相继扩散到多个微信群、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。此事在网络不断发酵,谷女士因此被辱骂,遭公司劝退,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状态,她直言经历了“社会性死亡”。

  2021年4月30日,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:被告人郎某某犯诽谤罪,判处有期徒刑一年,缓刑两年。被告人何某某犯诽谤罪,判处有期徒刑一年,缓刑两年。

  网络侮辱诽谤江歌及其母亲案:

  致当事人创伤后忧郁症 诽谤者获刑一年半

  2016年11月3日,江歌在日本留学期间遭其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。这个案件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评论,甚至一度以讹传讹、谣言满天飞,也让被害人家属备受打击。2018年2月25日,网民谭某通过某新浪微博账号发布他人创作的系列漫画,公然丑化江歌母亲江秋莲形象,侮辱江秋莲人格。经公证,该系列漫画浏览数为24600余次;此后,谭某又通过该新浪微博账号,先后发布两篇博文,并附上江歌遗照,对江歌母亲江秋莲进行侮辱、谩骂;谭某还通过微博账号先后发布17篇微博短文,连续辱骂江秋莲;2018年2月12日和2019年3月15日,谭某同样通过新浪微博账号,发布捏造事实的文章。

  谭某的这些行为造成了江歌母亲江秋莲的创伤后忧郁症,被诉至法院后,一审法院对谭某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,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,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。一审宣判后,自诉人江秋莲、被告人谭某双双向上海二中院提出上诉。2020年10月27日,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双方各自上诉,维持原判。

  如何解决遭网络暴力侵害后取证难举报难?

  此次“清朗行动”有哪些新特点?专家介绍,目前由于网民在遭受网络暴力侵害后,取证、举报等环节比较复杂,这也成为网络暴力不断滋生的原因之一。此次中央网信办开展的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首次提出了全链条治理,并且要求网站平台建立完善监测识别、实时保护等5项措施,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。来听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的解读。

 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:以前我们对网络暴力这样的事儿,都是出了问题的时候才追责。现在它有一个明确的治理规定,就是在事前治理,要做到未雨绸缪,要建立这种可识别的预警机制,并且平台要对出现网络暴力这种行为有一个取证,要有一个举报和提供救助的渠道。这里还特别提到了MCN机构,因为很多的,最后影响力很大的,在这种事件之中带节奏的或者跟风的都是一些MCN机构签约的账号,那么一旦出了这个问题之后,这个账号背后的MCN以及相关的这种关联账号,包括负责人都要追究法律责任。所以这些可能构成了一个全链条的生态化的治理体系。

  网络言论需“表达有边界” 平台应担起责任

  各大网站平台承担什么责任?法律专家表示,网络言论自由需要“表达有边界”,不能侵害到别人的合法权利,不能违反法律法规,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的原则。治理网络暴力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,各大网站平台也要主动承担起治理的主体责任。继续来听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的解读。

 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:以前我们讲网络暴力中主要惩罚的是始作俑者,就是搞这种网络暴力的发起人,他们一般是一些网民,或者是个体,或者是一些组织,以前长期对平台这个地方没有特别强化,在网络暴力中平台应当尽到的主体责任。这个主体责任不单纯是法律这些责任,平台的影响力越大,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也就应该越高,所以防护措施也就应该越高,用户在平台上面交流、观看新闻,那么平台是最重要的一个管理抓手。所以我觉得这次治理的重点也是要夯实平台承担主体责任。

  不仅网络暴力 这些网络乱象也要整治

  除了治理网络暴力,今年的“清朗行动”还有哪些重点任务?此前,国家网信办组织力量认真研究谋划了2022年的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,提出将更加突出网民关切,更加突出对症下药,更加突出效果导向,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:打击网络谣言,整治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,整治网络直播、短视频领域乱象,整治应用程序信息服务乱象,进一步规范传播秩序,算法综合治理,整治春节期间网络环境,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,整治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,打击流量造假、黑公关、网络水军。此外,去年开展的“清朗·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专项整治行动”和“清朗·打击流量造假、黑公关、网络水军”专项行动,今年还要持续深入推进,仍然列入“清朗”专项行动重点工作,务必取得扎实成效。

  实施此次“清朗行动”体现出怎样的治理理念?又将对网络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?来听法律专家岳屾山的解读。

  法律专家 岳屾山: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,它打破了道德底线,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。这次的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抓住了网络信息治理这个关键,全面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,确保国家文化安全、政治安全和信息安全。可以说,这是本着对社会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,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,为广大网民,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。

  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是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,在法治框架内进行的专项整治,推动实现网络空间良法善治。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体系,专门性的法律就有8部,相关的法律有21部,尤其是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这3部关于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重要法律出台和实施,再结合其他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,这在制度层面让专项行动有法可依。

  我们能够看到,这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非简单的“以暴制暴”,而是突出了保护和教育的思路,在理性批评和宣泄恶意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。通过动态监测和精准化、差异化的应对措施,建立高效、完备的管理机制,深度体现出人民利益至上。

  另外,此次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不仅是针对网民个人,更是针对那些相关的网络机构、组织和平台,更要打击那些隐藏在网民身后,有组织地实施网络暴力,然后再裹挟不明真相的网民形成网络暴力的组织者们。

  此次“清朗·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”调动多元治理主体,采取多种治理手段,运用了精准的技术手段和系统的制度,全链条进行治理,也必将有效地缔造出清朗、和谐、有序、包容的网络空间,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网络幸福感和参与感,营造积极、健康、向上、向善的网络文化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网络空间。来源央视网(编辑杨志强)

>更多相关文章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人民商场网出售、人民商城网出售、中华军事网(关帝网)出售、北京民心网(中国民心网)出售、人民服务网(国民网)出售
爱国宣传中心资金紧缺,欢迎各界人士捐助。北京华语社收款地址:中国工商银行(621226 1717005970049)杨志强收
本网站发布宣传文稿,(网站首页)每篇文章宣传费伍百元,欢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文 邮箱:903238507@qq.com
华语新闻网:原《中华新闻网》--官网。版权所属单位:北京市华语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:91110105MA005MBT1R.
Copyright@2012-2032 华语新闻网(中华新闻网)联系电话: 17071410443 、17611656736 All Rights Reserved
北京华语社: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225号 邮箱: zhonghuaxinwen@163.com 微信:zhonghuaxinwenwang
北京市华语社新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八路1区1号,原办公电话:010-56184148因迁址无法使用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-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-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-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
北京华语社与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(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)主办 工信部:京ICP证16067651号